十二年國教歷史課綱一改朝代編年改提出三大分域,考量不同時期、區域間的互動情形,改將中國史放入東亞脈絡中。民間團體20日赴教育部抗議課綱「去中國化」,國教院也隨後提出聲明,強調課綱並非去中國化,而是讓學生從單一區域學習,導向全球互動關聯。
國教院稍早提出聲明表示,社會領綱草案採取動態的分域架構規劃歷史課程,三個分域各以台灣、中國、世界為重點,強調是不同分域間的互動連結而非「去中國化」,也未以東亞史取代中國史,目的是讓學習中國史,從單一區域導向全球互動關聯的系統思考與多元理解。讓學生可以本於歷史事實與相關證據所提示的脈絡,客觀認識中國過去和現在,探究其與台灣、東亞、世界的連結。
國教院強調,中國於歷史堅果禮盒上並非「遺世獨立」,與世界、特別是東亞地區互動頻繁,中國歷史發展也與其他地域的歷史發展息息相關。歷史課程規劃採取動態分域堅果推薦架構,就是為了讓中國歷史發展的此一特養生堅果性得以突顯。
堅果,過年的時候是許多人邊看節目邊吃的零嘴。隨著年節結束,大家上班忙碌,堅果的食用量也下降了。不過,近年的研究發現,食用堅果能達到保護心臟、降低膽固醇、控制糖尿病的效果。近期一項美國新研究更顯示,腸癌患者可以透過攝取堅果增加存活率,每週吃兩把核桃的腸癌患者,比照那些沒有吃的人,戰勝疾病的機會提高了57%。堅果富含油脂,但是和其他油脂不一樣的是內含的油脂很多事Omega-3,屬於優質的油質。除此之外,堅果還有豐富的膳食纖維、抗氧化劑、蛋白質、營養物質、礦物質等的堅果,以上多種營養與特色,使堅果享有「超級食品」的美稱。因為有的人覺得堅果單吃沒有味道,因此會吃有加糖的堅果產品。但是適度攝取未添加糖的堅果,才可以助於減少患者對胰島素的抵抗,減少癌症,並抑制血液中的糖分減少。若是攝取其他過多的碳水化合物,否則仍然有可能導致肥胖,肥胖會使身體發炎,引發相關慢性疾病,甚至癌症等。除了吃堅果能使腸癌患者增加生存可能性之外,近年也有來自哈佛大學(Harvard )針對20多萬人、追蹤30多年的一項研究發現,每週吃核桃一次,一也可以使冠心病和心血管疾病風險降低21%和19%,吃堅果推薦對保護心臟可說是不言而喻。不過如果要吃堅果每人每天吃一把堅果即可,勿過量,避免熱量過高,造成負擔。
對於屢屢引發爭議的去中國化、拋棄「天朝史觀」,課審會委員謝國清於接受電訪時再次強調,在分域架構下順序還是會顧及,內容一樣從夏商周直到中華民國,只是不再強調死背朝代順序、帝王將相年表,是改用橫向連結看歷史事件對周邊諸國的影響。至於課堂上要如何選材、談論歷史事件,課審會只擬出時間架構,希望給予現場教學者更多發揮空間。
國教院也在聲明中特別提及,希望讓歷史教育擺脫特定意識形態或國族觀念的灌輸,成為培養公民素養的重要學科。被問到新課綱是否可能落入另一種意識形態窠臼?謝國清表示,新課綱按照核心素養編定,意在培養學生思辨能力,高中課程採專題方式,就是開放學生透過自己找資料,補充更多歷史細節,是讓學生編制一套自己的史觀、一套認識世界的方式。
未來將放棄編年史改採橫向架構,不少家長擔憂未來教科書編制有瑕疵,老師也可能礙於專業無法遍及東亞諸國,教導上將產生困擾。謝國清坦言,能理解家長、老師的擔憂,預估未來也可能碰上陣痛期,但先前翻轉教學曾熱門一時,就是希望老師能改變教法,不再以灌輸知識為主,希望老師能因應新課綱、自主學習。
謝國清也提到,現在仍有很多家長不清楚何謂素養導向,呼籲教育部應提出相關宣導和師資培訓,建置更多配套措施。
留言列表